top of page
作家相片歐陽靖 心理師

擺脫慣性自我隱藏,你值得好好被聽懂

#情緒壓抑#身心健康#自我隱藏#憂鬱症#情感觀察


「我不想麻煩別人,更何況朋友也不該是我的情緒垃圾桶」

「我不想跟重要的人說,因為不希望他們為我擔心或煩惱」

「我不確定說出來是否有幫助,或是其他人會怎麼看待我」




自我隱藏

原來壓抑情緒的背後,之所以不太願意找人說,是不想把負面情緒帶給周遭的朋友,不想把糟糕的感覺傳給身旁的家人,因為害怕他們不理解或因此感到厭煩,也難怪一直以來總得努力的撐住自己,努力的表現出堅強的一面,要開口表達需求、展現真實的自己,其實好難對吧!

 

心理師試著表達同理來回應眼前當事人的感覺,儘管對方沒什麼表情,但眼眶周圍卻泛著淚水,那是在外不曾受到理解與接納的經驗。因為大多時候,傾訴痛苦所得到的會是「你別想太多」的安慰,或是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向親友吐露,覺得活著好累、曾想過要自殺的時候,卻收到「平常看起來還好啊」、「沒事吧,別跟我開玩笑」的質疑,這些無心的回應,卻有可能讓處於情緒困擾的當事人,想躲回一個人的狀態,要找人傾訴心理困擾,其實並非想像中容易。

 

當「隱藏自我」成為一種習慣


提到求助的困難,不經讓人聯想到去年底,媒體大幅報導韓國藝人自殺身亡的事件,報導中便是直接指出,近年頻繁發生自殺的原因,有極大因素與社會習慣的隱藏,特別是「不願與無法求助」有關。是什麼原因讓人不願或無法求助?如果回想一段你過去曾經歷的低潮,那時的你是怎麼度過的?是否有向身旁的人求助過?而經驗又是如何呢?

 

「即使我的朋友很多,但我也很少真正表達真實情況,我不確定他們能不能懂我分手的感受,除了擔心聽我說這些會不會對他們產生壓力之外,也害怕他們最後是否會想遠離我,或者不再找我出來,我不知道...反正跟大家一起時,我總是要開啟社交模式,盡可能融入對話,想到就覺得累…」-網友Alice



面具人

 

當在家人、朋友面前,不能自在做自己,需要勉強的配合或假裝,那便是一種隱藏真實自我的狀態,需要盡可能符合我「看起來很正常」、「假裝我沒事」,彷彿在外需要帶著面具,避免讓人直接看透內心脆弱。

 

或許這樣的應對方式,一開始能幫助我們暫時逃避外界眼光,減少受到他人關心的壓力,但長期下來,內外的不一致將使我們身心耗竭,獨守秘密也讓人感到孤單不被理解,漸漸與外界形成心理隔閡,也可能阻礙我們對自己狀態的覺察,因為隱藏的習慣已悄悄讓我們關上心門,成為一位沒有感覺的大人。

 

「汙名與羞愧」帶來自我懷疑

 

「主管並不相信我有憂鬱症,他認為我提出調整職務內容只是不想工作,同時我也想到工作若加到同事身上,一定會造成別人麻煩,我不想影響到其他人,這樣我是不是該辭職?我還有房貸、車貸、生活要過...我必須要有收入...現在的我覺得自己好廢,什麼事都做不好!」-科技業Mike

 

受到社會普遍存在對於精神疾病汙名的影響,以及人們對於憂鬱症或企圖自殺者的偏見和誤解,當事人可能因為擔心被標籤,或顧慮被視為負擔,在不確定揭露自我狀態後,旁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評價自己,因而在面對陌生的環境下,通常會選擇隱藏自我。

 

另一個阻抗層面則是,求助經常引發內在的「羞愧感」,彷彿求助意味著我這個人不夠堅強、不夠努力、沒有為自己負起責任,那個「糟糕」的感覺和「不應該」的執念,容易演變為對自我本質的懷疑,形成「我不夠好」、「我好沒用」、「我是不值得」等負向的自我認知。

 

情緒的起伏讓人反覆陷入自我批評,且這些質疑的聲音又會反過來鞭策個人,像是要求自己應該振作、不該為自己找藉口、該對他人期待有所交代等。在體力、精神狀態均已失衡的情況下,我們更容易因效能感的降低、難以負荷內外在壓力,而再次讓自己經歷失敗,再次驗證如自我所想的差勁、能力不好,長久之下也可能掉入無助與絕望的黑洞當中。

 

擺脫慣性自我隱藏,你可以為自己做的3件事

 




自我感覺

1.  允許自己的感覺

或許過去因為太害怕情緒失控,擔心顯現的負向情緒會帶來關係的傷害,因此我們不允許自己有情緒、有感覺,然而每種情緒反應都有其功能,情緒本身並沒有對或錯,這些反應其實也在提供身體一個自然宣洩、調節的抒發管道,就像是眼淚能代謝體內的壓力賀爾蒙,讓緊繃的狀態能夠舒緩下來。

 

儘管對外求助的過程仍可能會感到緊張、焦慮或是出現羞愧、自責,告訴自己這正是我真實的感受,會有這些感覺是正常的,並沒有什麼問題。

 

2.  承認自己的需要

面對心理的匱乏感,探究其問題的根源,往往可以發現是與現有人際關係中,許多無法滿足我們的內在需求有關。舉個例子,像是處於焦慮的時刻,我們可能希望找人訴說,但因為顧慮伴侶整天工作後還要聆聽抱怨,怕造成伴侶的不耐煩,最後選擇忍耐或壓抑這份感受;抑或是面對家庭照顧、孩子教養,一部分期待伴侶能共同分擔,但另一部分又抱持凡事只能靠自己的想法,一不小心就把所的責任重擔都扛在身上,最後壓得自己喘不過氣。

 

承認自己的需要是讓自己先停下來,好好看待當下的自己究竟怎麼了,重新釐清想要的是什麼,因為情緒背後所顯現的需求,其實每個都好重要,好值得被我們聽見。此外,承認自己的需要也能促進自我覺察,覺察目前的選擇是否能滿足我們所想,因而能適時調整、趨近那份想要被關心、想要被呵護、想被照顧的心情。

 

3.  練習表達自己



表達感受

因為習慣的隱藏自我,外界很難知道真實的我們在想些什麼,也很難在我們真正需要幫忙時,給予相對穩定的協助,此狀況更不利於我們紓解負面情緒,壓力就像悶燒鍋一樣不斷往上加壓,直到最後承受不住、控制不了而潰堤。

 

「原來你不想說,是不想麻煩我們,但其實你需要幫忙」、「原來你變得易怒和敏感,是因為憂鬱正在影響你」、「原來你不是不想上課,而是你連出門的動力都沒有」…當這些對話產生時,或許就有機會讓他人多理解我們一些,而那些原本存在的焦慮或擔心,也才可能有安頓的地方。

 

當真實的想法能夠依照自己的方式,向信任的他人表達出來時,每次的表達不僅能幫助我們調節自我情緒,也能幫助他人瞭解我們的需求,且過程中你是可以決定要找誰說,重點是練習表達自己,並不需要去管說的好或壞,因為那些難以說出口的,其實更需要被理解與聽懂。

 

最後,別忘了你不是一個人,需要的時候可以為自己求助,你不需要一個人承受情緒痛苦,透過允許自己的感覺、承認自己的需要,到練習表達自己,你將能從新的人際經驗中逐漸擺脫慣性隱藏,讓真實有感的力量引領你前進。

25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